三人谈 | 北京文化企业“28条”的新与特在哪里?
今日看点
为了进一步减轻疫情对首都文化企业生产经营影响,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月19日出台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文件发布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教授组织院内青年学术骨干,就该文件进行了深入解读。
解读学者
范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专家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剑飞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熊海峰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博士,硕士生导师,重庆南滨路管委会副主任(挂职)
深入解读
应对疫情大考,文化领域出台抗疫复工新举措
范周:继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打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若干措施》和《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之后,2月19日,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出台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从你们的研究来看,对这个文件给予怎样的评价?
熊海峰:实。最近我们也在搜集与研究各地的各类支持政策,相较而言,北京这个政策给我的整体感觉是非常实;甚至可以说是当前出台的所有文旅类政策中最实的,非常能体现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引领示范作用。
为什么说实?一是有责任主体。我们看到28条支持措施,条条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这让企业在落实政策时知道去找谁;二是有量化规定。大部分条目都有明确的数字表达,而不是虚头巴脑的“官腔”。三是有资源支撑。扶持政策背后需要的是真金白银,但是财政预算准备不足怎么办?北京通过用好原有政策手段(投贷奖、房租通等),以及将原来用于下半年的资金(文化引导基金、文化艺术基金等)提前发放,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让人心里踏实。
杨剑飞:我的感觉也是很实。相比于之前的SARS、2008年金融危机等特殊时期,这是北京首次在“一级响应”期间对于文化企业做出的专项政策安排,并进一步明确了各区县细化相关扶持政策的方向。当前文化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运营压力和行业信心的问题。《若干措施》的出台,有力地回应了这两个问题,为当前受疫情影响的文化企业注入了政策的“强心剂”,从当前企业最需要的延缴社保、减免房租、贷款延期和融资补贴等方面给予扶持,将有效提振文化企业的抗疫士气和复工信心。
范周:我跟两位的感觉一致。《若干措施》的出台意义重大,它是在北京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下,文化产业主管部门“抓好复工复产”的重要实践,是应对“疫情大考”的重要举措,将有效地引领文化企业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具体措施而言,这次政策的针对性很强,思企业之所思,急企业之所急,救企业之所必救。据我了解,疫情爆发后,国家在抗疫同时也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为更好地了解文化企业需求,北京市委宣传部领导亲自带队,会同有关智库和研究机构对北京3000余家文化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找准疫情期间文化企业的难点痛点,广泛征求并吸收了文化企业、相关智库、业界专家及市区两级相关单位意见后,对症下药,在充分了解并打破已出台相关政策壁垒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正是这种扎实的“大数据”,为制定《若干措施》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从部署和实施而言,责任主体非常明确,阐述内容也非常细致,给予的扶持精准量化。例如第9条提出:“对承租市属国有文化企业房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小微企业,按照政府要求坚持营业或依照防疫规定关闭停业且不裁员、少裁员的,免收2月份房租;承租用于办公用房的,给予2月份租金50%的减免”。整体而言,《若干措施》“28条”在落地执行性、表述明确性、对企业支持力度上,在目前所有出台的政策中都是非常突出的。
救急于当下,危机中寻找新机遇
范周:从内容来看,《若干措施》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创新性。既管“脚下”,又管“天下”;既管“当下”,又管“全年”, 既有“援企”,又有“促产”。内容不仅涉及到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又提出了如何积极促进文化科技融合、新兴业态发展,培育发展的全新动能。应该说,这“28条”,不仅是短期“救急”之策,又有长期谋划安排之图。
熊海峰:受到疫情影响,众多文化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面临着营收减少、房租压力大、流动资金紧张、融资难度加大等问题,生存能力受到巨大冲击,北京自然难以例外。《若干措施》首要任务即是要解当前企业于倒悬,所以在行文中,减轻当前企业经营压力用墨最多,包括增大资金支持、房租减免等“11条”措施。另一方面,当电影、演出、节庆会展等需要聚集与接触的行业成为“重灾区”之时,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文化产业,例如动漫游戏、网络视听新媒体、线上培训和网络文学等行业,却迎来了加速乃至爆炸式增长,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行业也是北京文化产业的优势之所在、未来潜力之所在。
杨剑飞:此次“28条”文件针对性很强,实事求是地审视了疫情下文化产业的困难和疫情后的产业复苏问题。从帮扶企业而言,文件起草部门对于现实状况做了深入调研和分析,直击企业复工复产的疑难问题,扶持的细节和尺度符合实际。从作用时间上来看,文件并没有一刀切,而是根据疫情发展及各项措施的实际效力,作用期限分别从2个月、下半年、延展至全年,打破了一般性文件的传统期限安排,时间上弹性大,尤其是明确提出了培育新动能,为疫情后进一步扶持企业发展埋下了伏笔。
范周:我同意两位意见。丘吉尔曾说:“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如果引导的好,转化的好,相信疫情之后,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迎来更明媚的春天。当前疫情之下,最重要的就是重振企业的信心。《若干措施》通过推进抗疫精品创作,加强资金扶持等各种方式帮助文化企业及时止损,减轻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提振企业复工复产的信心,让企业感到主管部门始终是跟他们在一起携手奋进、共渡难关的。除了各种扶持措施,我们可以看到《若干措施》里“积极筹备北京国际电竞创新发展大会、中国视听大会、北京国际游戏创新大会、北京国际音乐产业博览会等品牌会展活动”等政府性品牌活动的表述,这是政府的态度,也是给企业一个积极信号,复工复产,大家都在新行动,也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来激发疫情下企业的复产信心。据悉,北京市近日还将印发《北京市文化产业“投贷奖”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等更具战略性、根本性的发展政策,帮助企业纾解资金难题,走出生存困境,促进高质量发展。
聚焦本地产业特点,彰显文化治理能力
范周:目前全国各省市都陆续出台了一些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共渡难关的“救市”措施。例如江西省文旅厅印发了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的“10条措施”,陕西省委宣传部出台了支持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19条意见”,上海市委宣传部提出服务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20条措施”,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了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稳定发展的“9项措施”,相对这些省市的政策,《若干措施》“京味”明显,在具体措施的实施上很有“人情味”,体现了文化治理的“以人为本”。
熊海峰:是的,此次扶持政策很好地体现了北京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金融融合,这是北京的突出优势,也是突出特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培育产业发展全新动能”中有4个政策条目,其中3条是扶持文化和科技融合;在“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中有6条,全部是关于金融如何服务文化、文化如何与金融融合的,可以说“28条”是依托于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现有特色,同时又将进一步强化和彰显北京的特色。
杨剑飞:《若干措施》鲜明体现出了统筹性。从近期各地同类政策的发文单位来看,“28条”的发文级别最高,统筹力度最强。扶持措施基本涵盖了贷款、减税、免租、加快审批和优化服务等领域,有针对性地呼应了当前文化企业最关注的方面。尤其是在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下,市委宣传部等十六个办局同心协力,这将会产生极高的行政效能,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同时,相信因为疫情出台的部分措施并不会随着疫情结束而结束,而是会逐渐转变为未来政府服务的新常态。譬如“28条”提出的全面加强智慧政务建设,将推动未来更多文化类政务服务事项实行“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
范周:除了以上几点,我认为北京这“28条”充分体现了北京在文化领域极强的治理能力。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文旅部门应对当前疫情危机以及促进未来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北京此次应对疫情扶持文化企业的措施,应该说是北京市提升文化治理能力、优化文化治理手段的重要实践。一是尊重企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用好用足北京市其他部门对于企业的扶持政策。二是应对疫情的“战时需要”,从文化产业的实际出发,优化“审批”手续,创新“审批”形式,这些将在未来成为常规。三是在先期出台政策的基础上,创新突破相关壁垒,继续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例如在第25条就用885字的篇幅,详细地规定了各类业务的审批主体、内容与时限,这些措施对北京未来改善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布局于未来,期待政策体系的优化完善
范周:面对首都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北京文化产业还需向更高层次、更有品质、更可持续的方向加速迈进。这次“28条”直击企业难点和痛点,算得上“措施过硬,干货满满”。面对疫情大考,《若干措施》一方面关注当下对文化企业的“救急”工作,同时,也综合判断疫情防控情况,深入思考疫情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问题,因此,《若干措施》在实施期限上具有较强的弹性,措施的作用时间从2个月,到半年,甚至拓展到2020年底。从这个角度来看,下一步北京在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哪方面还在哪些方面发力?
熊海峰:我觉得还要进一步鼓励整合社会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行业协同和互助合作中的作用。在这次疫情中,北京文化产业协会积极牵头,与北京地区66家文化产业园区业主单位(共涉及70处园区)联合发出倡议,为租户减免房租,目前全市文创园区已明确为租户减免计划安排资金约1.26亿元,体现出了社会力量的价值和作用。未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杨剑飞:我觉得在提振文化消费上,相关措施还可以更加具体与丰富。疫情期间在“不出门就是为社会做贡献”的宅居日子,人们基于消磨时光、心理减压、充电学习、娱乐交流等目的,对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加旺盛与多元的需求。同时,《若干措施》里也提到了文化消费的相关动作。在这点上,期待可以有更多的政策安排。
范周: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磊同志所言:疫情对市民生活、消费方式、消费内容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催生出大量线上文化消费和娱乐新业态。这种新变化必然要求我们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业态、产业模式、行业治理、扶持政策等进行深入调整。第一,要关注老百姓的消费,深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疫情期间老百姓对于精神文化的强烈需求也反映了当前文化产品供给机构的不平衡。短期,要恢复生产,长期而言,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打造时代精品,优化文化产品供给,促进市民文化消费,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第二,除了对于文化企业的关注外,此次疫情给北京的旅游业也造成了巨大损失。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扶持旅游企业,我们期待新政策的出台。当然,《若干措施》里也提到的培育新动能,那么下一步具体怎么做,如何能够更好更快应用新技术,谋划布局新场景,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活力?我们值得期待,疫情过后,北京文化产业一定能够转危为机,实现新的发展。同时,也期待全国各地能有更多这样“实”的政策出台,这将是疫情重压之下的文化企业的美好福音。
措施政策咨询联络表
END
美 编 | 赵 航
推荐阅读